道不盡的宜紅茶香 ——馮紹裘傳奇故事
發布人:發布時間:2014-10-11 16:15:26瀏覽次數:25984次馮紹裘,中國紅茶之父,宜紅茶業現代發展的奠基人。馮先生發明的紅茶“升降拼配”和“冷后渾”,對中國的紅茶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宜紅紅茶為馮先生的得意之作。湖北宜紅有著兩百多年的加工生產歷史,在湖北豐富的茶資源中,尤以宜紅最為著名,宜紅與云南滇紅、安徽祁紅并列為中國最早和最負盛名的三大紅茶。在最鼎盛的時代,宜紅功夫紅茶出口幾近占到我國紅茶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馮先生為宜紅茶成為中國優質紅茶做出了杰出貢獻。
發明紅茶“升降拼配”
1950年我國與蘇聯簽訂的《中蘇貿易協定》規定要用紅茶換回大量急需建設物資。當時雙方未訂定交接標準樣,蘇方提出各類茶葉都要按產地茶廠原級出口,其茶葉品質由蘇方茶師審樣決定驗收,且往往向我方提出降一級驗收的要求,每年降級驗收數量竟高達50%以上。從50年至54年的五年之內,我方茶葉降級損失之大,十分驚人。但對于當時漢口茶廠生產的宜紅茶,蘇方卻是一一按出廠原級接受。這主要得益于馮先生的“升降拼配法”。
馮先生提出:茶葉經過拼配,能起到取長補短、調整品質的作用。于是,他先從選好原料著手,然后使用篩分、抖提、飄播、風選、揀剔種種做法,反復加工精制,使老嫩分開,長短粗細有別,梗、片、末、夾雜物除盡,達到葉底紅黑不混,最后采用升降拼配方法,把篩分好了的各級半成品分別拼配成為中上級、中級、中下級、普通級,分別補火裝箱出廠(例如二級毛茶原料可篩分為中級、中下級、普通級三個級別的半成品。三級毛茶原料可篩分為中級、中下級、普通級三個級別的半成品),運上海華東茶葉出口公司交給蘇方。蘇方均按原級接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在馮先生的指導和努力下,宜紅茶初步實現了初精制半機械化生產,制定了茶葉采制技術標準,建立了茶葉加工、出口標準樣,擴大了紅茶生產基地和出口數量。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宜紅”茶得到了突破性發展,為國家出口創匯和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馮紹裘在宜紅茶區創立的“升降拼配法”,推陳出新,將傳統的“單級付制,單級收回”轉變為“單級付制,多級收回”的新工藝,將工夫紅茶加工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振興湖北的茶葉經濟作出了貢獻。直到今天,這一方法仍然是中國工夫紅茶加工的主要原則。
發現“宜紅”“冷后渾”
1950年,漢口茶廠成立。其制作出的宜紅茶色澤烏潤、醇厚鮮爽、品質卓絕,立即成為中國中南茶區的重點基地,由漢口茶廠生產的宜紅茶經由漢口口岸運往海外多個國家, 主要出口茶葉至前蘇聯及東亞地區,為新中國時期的外貿出口作出了重要貢獻。武漢解放后,年逾五旬的馮紹裘受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林彪之命擔任中南茶葉公司副總經理兼漢口茶廠廠長。馮紹裘成為宜紅茶業近代發展的奠基人,半生都致力于宜紅茶的生產研究。
1952年,馮紹裘先生改良設計了宜紅60型精制聯合機,宜紅茶區實現機械制茶,其后,宜紅茶揉捻更為充分,茶湯濃度大大增強,茶葉品質有了顯著提高。
1955 年至1957 年之間, 馮紹裘先生在改制宜紅茶過程中,認為宜紅茶具有色紅艷透亮,滋味濃醇回甘,香氣較高的特點,并發現宜紅茶稍冷即有“冷后渾”現象產生。憑借頂級品質,宜紅茶位列我國三大紅茶之一,在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享有極高的盛譽。宜紅既是中國少有的茶類老字號品牌,又是湖北珍貴的著名茶品牌,具有“冷后渾”現象的紅茶被認定為高品質紅茶的標準也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87歲的馮紹裘先生在武漢病逝。追悼會上有這樣一副挽聯:“祁紅滇紅宜紅灑盡心血芳名垂青史;種茶制茶品茶傳授技藝桃李滿天下。”